抗癌之路修远兮 中药忐忑而求索
21世纪的步伐,伴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,愈走愈稳,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质量也跨上了新台阶。但人们的健康状况并没有得到同步改善,一些疑难杂症仍未被有效攻克。如提及“癌症”,抗癌之路修远兮。中医和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特色医疗资源,在抗癌方面贡献很大,但仍任重道远!
首先,抗癌必须清楚“癌症”是什么?“癌”由拉丁语中的词语演变,意为螃蟹:形象地描述了癌的生长方式和特性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危害。癌症的发生机制,是一个多阶段逐步演变的过程,细胞通过一系列进行性的改变而向恶性发展。在这一过程中,常积累多种基因改变,其中既有原癌基因的激活和高表达的发生,也有抑癌基因和凋亡基因的失活,还可能涉及大量细胞周期调节基因功能的改变。这一过程可由先天遗传的缺陷而较早发生;也可由后天各种环境因素作用导致体细胞基因突变,而在生命的较晚时期发生,后者更为多见。即:癌症的本质是各种原因引起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异常,各种环境和外源性因素的影响最终会体现为基因的改变。这是目前肿瘤研究中开发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的着眼点。
因此,后天的不良因素对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影响很大,而人类对癌症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。长期以来人们常常谈“癌”色变、讳“癌”忌“医”、得“癌”等死。其实,癌症并不等于绝症!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更新、临床经验的逐渐积累和治疗方法的有效改进,癌症对人类的威胁已大大减少。早期发现、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,大多数的癌症病人还是可以长期存活或治愈;中晚期的癌症,如果根据情况进行综合治疗,也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、延长生存期限,甚至治愈。抗癌之路,除了手术治疗、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,中医药的辅助治疗也非常重要。
中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:“整体观念”和“辨证论治”。“整体观念”强调人体内各部分的协调与平衡,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平衡。所谓“辨证”,即将四诊(望、闻、问、切)所收集的资料、症状和体征,通过分析、综合,辨清疾病的原因、性质、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,概括判断为某种证;“论治”,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,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。
那么,抗癌之路,中药的独特性是如何体现的?
第一,抗癌之预防篇。
疾病的发生多与季节、居住环境、生活条件、饮食嗜好等因素有关。中医药讲究“未病先防”,尤其是在日常饮食方面,许多药膳食疗佳品都有助于癌症的预防。如:大枣、蜂胶、薏苡仁、海藻、无花果、山楂等等。
第二,抗癌之治疗篇。
近年来,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,很多早期肿瘤如食管癌、宫颈癌、乳腺癌、胃癌的5年生存率都已接近或超过90%。在癌症早期,根据不同癌种和患者情况,选择手术治疗、放化疗的西医治疗方法,结合中医药辅助治疗。西医快在治标,中医讲究“既病防变、预防复发”重在治本,中西结合以达“标本兼治”。在中药的应用方面,依据辨证施治原则,抗癌效果更佳,康复预后更好。
癌症中晚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,需要医护人员的综合治疗和护理。中国中医科学院余桂清教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,提出综合治疗癌症的学术思路和方法,核心是“抑制肿瘤,扶助正气,平衡阴阳”。
专家:中医治肿瘤“不简单”
中药在癌症晚期的治疗过程中,其特殊的优越性不可替代。选择中药进行辅助治疗,可以对患者进行整体调节以增强机体免疫力、提高生活质量、延长生命期限。尤其是一些中药现代化产物,使用更方便,效果更佳。如香菇多糖、人参皂苷Rh2、紫杉醇等等。不过,目前使用率很高的紫杉醇对人体也有一定的伤害,因而临床有一些患者都会采用人参皂苷Rh2辅助紫杉醇治疗,能够减轻治疗的副作用,增强治疗效果。研究表明,人参皂苷Rh2联合顺铂治疗也有同样的作用。
总之,抗癌之路虽然还很漫长,但随着科学水平和医疗技术的进一步优化,以及人们认识的愈加深入,相信癌症总有被攻克的希望。中医药作为四大国粹之一,我们要坚决摒弃其糟粕,继承发扬并勇于改革创新,忐忑而求索。
“中医治肿瘤,不是想象的那样熬熬中药、泡泡药澡以及针灸等那么简单。”国家中西医结合肿瘤重点学科主任、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主任欧阳学农主任医师认为,中医药的优势是防止癌细胞转移和复发,提高免疫功能,弥补手术、化疗、生物等治疗的不足,达到“带瘤生存”的状态。
中医具有较强的整体观念,认为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正虚邪实的过程,正气内虚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。因此,治疗多从患者全身的特点加以考虑,而不只是局限在癌症病灶本身。临床上,中医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,开出不同的药方,在提高机体机能状态、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、促进骨髓功能、提高食欲、增加体力、改善睡眠、促进手术康复、增加放化疗效果方面显著。
控制肿瘤细胞的侵袭扩散,切断肿瘤由局部性病变向全身性病变的转变过程,是避免肿瘤恶化、提高肿瘤治疗效果、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延长患者寿命的有效措施。国外的研究证实,中药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,从而对乳腺癌、肠癌、前列腺癌、肺癌、胃癌和骨肉瘤等肿瘤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起到明显抑制作用。
中医药治疗肿瘤还包括针灸、推拿按摩等诸多方法,一定程度上具有恢复内环境平衡,抑癌、控制癌细胞浸润,杀伤癌细胞的独特效果。对尚未出现转移病灶的早中期肿瘤患者,使用中药可控制肿瘤转移扩散,从而增加手术、介入等治疗手段的成功几率。此外,对于已经发展为全身性病变的晚期肿瘤患者,中药还具有增效减毒作用,可增加化疗疗效,减轻化疗中出现的消化道反应及免疫、造血系统损害,改善患者临床症状,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,延长患者生存时间。
秦旭东:中医治肿瘤,存活率提高一倍
中医药治疗肿瘤有5千多年的历史,如今已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医学学科,并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规范。
中医肿瘤防治方法起源于先秦时代,其实早在殷商时代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关于“瘤”的病名记载。而在先秦时代的《周礼》中就提到有“疡医”,并详细记载了肿疡的治疗方法。至战国—秦汉时期,就形成了很成熟的防治体系。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、《伤寒杂病论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等医学经典著作的相继问世,使人们对肿瘤的认识由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。在肿瘤防治方面,提倡用整体观念来认识,用辨证论治来治疗,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中所说:“坚者削之,客者除之,结者散之, 瘤者攻之,薄之劫之,开之发之,适事为度。“客者除之”,“瘤者攻之” 就是说肿瘤一类的疾病必须用攻下逐瘀的方法排出体外,《黄帝内经*灵枢*水胀》:中说:“石瘕何如?歧伯曰:石瘕生于胞中,寒气客于子门,子门闭塞,气不得通,恶血当泻不泻,衃以留止,日以益大,状如怀子,月事不以时下,皆生于女子,可导而下之”,石瘕,相当于今天的宫颈癌,就是说,象宫颈癌这类的恶性疾病疾病可以用排出肿瘤的疗法来治疗。此后,历代医家在《黄帝内经》的原则指导下,不断发展和创新。 汉*张仲景《金匮要略·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》记载:“积者,脏病也,终不移;聚者,腑病也,发作有时,辗转痛移,为可治;……”提示了肿瘤的病机不同,预后不同,治法不同。同时《伤寒杂病论》还为后世留下了桃仁承气汤、下瘀血汤、桂枝茯苓丸等著名方剂,至今仍广泛用于肝癌、胰腺癌、胃癌、子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。晋唐—明清时期是中医肿瘤防治体系进一步发展阶段。宋代《卫济宝书》首先出现“癌”字的记载。这一时期的论著中,可以见到各种肿瘤的具体临床表现,如《仁斋直指方》对癌的症状进行了仔细的描述:“癌者,上下高深,岩穴之状,颗颗类垂,毒根深藏”;而且还有了对于恶性肿瘤的辨证论治,如对于噎膈(食管癌),朱丹溪认为应该“滋养津血,降火散结”,张景岳主张“当以脾胃为主”,“宜从温养,宜从滋润”,而清代名医王清任认为应从瘀论治等等。这一时期,也为后世治疗肿瘤创建了许多广为应用的方剂,如小金丸、蟾酥丸、活络效灵丹、犀黄丸等。三千来,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创新和临床经验的积累,在肿瘤的治疗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有效方法,这是一笔世界医学史上绝无仅有的宝贵财富,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,如果深入挖掘,癌症的攻克指日可待,如今,中医治疗肿瘤具有治愈率高,远期疗效好等优势,尤其在晚期癌症方面具有提高治愈率,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,促进骨髓造血功能,同时也形成了关于各种肿瘤的临床治疗方案,并为广大患者所接受。
更多内容请关注济南中医肿瘤医院官方网站》》》